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17/2a6rf.html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何宣慶博士日前與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兩位學者共同發表論文,首度發現墨西哥灣2個新魚物種,連同原有的1種魚物種,這3個魚物種正面臨墨西哥灣油污染的威脅,且很有可能走向滅絕之路。


這篇研究論文於7月15日刊登在英國魚類學會專業期刊「魚類生物學」(Journal of Fish Biology)。何宣慶今年4月甫獲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學位,目前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研究員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致力鑽研全球的鮟鱇魚。


中研院表示,何宣慶於2008年時赴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從事研究,與該館館長Dr. Sparks以及其博士後研究生Dr. Chakrabarty(現為路易士安納大學魚類博物館館長)共同研究大西洋西岸特有的「副棘茄魚屬」物種。此次透過檢視5千多種標本後發現,過去被認為只有1種的「副棘茄魚」,其實應該有5種,而其中墨西哥灣即擁有2個新種「中間副棘茄魚」與「雙棘副棘茄魚」。


棘茄魚屬於鮟鱇魚的一類,牠們頭部扁平,身體前半部形成一圓形或三角形體盤,主要棲息在淺海至深海4000公尺間的沙泥底質。棘茄魚是屬於「不會游泳」的魚類,只能以體盤兩側的胸鰭跟下側的腹鰭在海底「行走」,必要時會用鰓孔排出大量的水,讓身體藉此噴射推進。副棘茄魚體型因又圓又扁,因此又被稱為「餅乾魚」。


由於目前墨西哥灣漏油影響範圍,剛好完全覆蓋其中1個新種「中間副棘茄魚」的棲地,造成這個物種很可能在被發現的同時也面臨滅絕的境況。同時,另外2個物種多數族群也集中在此區域,生存條件變得非常嚴峻,這個發現也立刻獲得科學界與歐美各大媒體的廣泛討論及報導。


目前墨西哥灣油污染的影響仍然持續,其深海噴發的原油可能已經充斥大部分水域,油污區域也是瀕危的大西洋黑鮪的繁殖區之一。學者更擔心,即使部分物種能夠倖存,仍要面對食物短缺(基礎生產力下降,食物網瓦解)以及幼苗在油污中無法存活等問題。